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要让非遗北京木雕小器作“活起来”,当务之急是要保护和传承其制作技法和工艺。非遗最活跃的因素,是人,传承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是非遗“活起来”的关键。现实情况下,木雕小器作的发展之路并不乐观。由于其大部分是替人做底座,必须甘当配角。故宫博物院出版的《故宫博物院藏器座》中指出:“器物的研究者,多专注于器物本身的研究,对于承托器物的底座,历来少有重视,甚至被忽视器座的用途显而易见。”另外,小器作工作劳动强度大,城市的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一行业,而招外埠人员进京,也存在很多问题,这又堵住了企业招工进人的另一条通道。再加上科技手段的广泛运用,工艺提高,机器使用越来越多,手工艺的小器作之路越走越窄。
[size=0.8em]1 凿活。
[size=0.8em]2 铲活。
[size=0.8em]3 锉活。
[size=0.8em]4 磨活。
[size=0.8em]5 提梁卣架子。
[size=0.8em]6 插屏。
[size=0.8em]7 雕刻工具。 面对加强保护和利用非遗资源的良好机遇,木雕小器作的工匠们必定要迎接各种挑战。采访中,北京市工艺木刻厂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曹海平一直陪着王兆琪,时不时帮着讲解几句。王兆琪说:“其实曹海平也可以成为大师和传承人,但他为了管理工厂,提干了,就把大师和传承人的位置让了出来。”在这期间,曹海平也不时接着业务电话,操持着这个小厂的生计。中央电视台曾经拍过纪录片《手艺》,其中一集就是介绍王兆琪的木雕小器作,以接一单台灯罩为故事线索展开,结尾留了悬念。我问他们,最后订单接到了吗?他俩叹口气,摇摇头,“没接到,这个行当现在太不容易了!” 在这个艰难的时期,更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王兆琪和曹海平已经开始行动起来,他们不间断地收集北京木雕小器作的文字(包括书籍)、图片、视频资料,实物等,并加以整理。配合北京市文旅局非遗保护中心开展《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的编纂工作,提供采访录音及相关的技术图片。他们还请老手艺人进行设计、制作,增加了项目的实物数量,也借此宣传本项目。又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拜访老师傅,进行录音录像,计划数字化运作和出版图书。最令人感动的是,70多岁的王兆琪还参加了清华大学非遗培训班的学习,而且自学利用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等新媒体,上传一些专题小视频,传播并传承木雕小器作。 王兆琪大师动情地说:“工艺美术,首先是实用,而不能华而不实。木雕小器作可以成为旅游文创产品的新载体,让非遗在现实生活中焕发生机和活力。” 采访出来,暴雨刚好停了,一丝阳光从厚重的云彩中闪跳而出。王兆琪和曹海平要赶去位于河北的工厂,光影落在他们急匆匆的背影里。 木雕小器作,看似小巧,其实蕴涵了大气磅礴而又精妙无比的手艺,随着非遗“活起来”,相信它一定会拥有美好的诗与远方。
[size=0.8em]8 红木嵌黄杨文房用具。
[size=0.8em]9 玉玺宝盝。
[size=0.8em]10 复合型木座。
[size=0.8em]11 笔筒。 摘自:木雕小器作非遗大手艺文\刘东梅 图\刘东梅 王兆琪 曹海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