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木雕小器作从皇家宫廷造办处流出传播之地就是北京,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居住都城里的宗室王公和达官显贵为之提供了充足的市场需求。北京木雕小器作的作品,是文人与艺匠的结合体。明清时期,帝王与文人都参与了小器作的设计,他们把独特的审美融入其中,使之真正成为高雅的艺术品。此外,这些作品给人的观赏感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有形的是指造型手法、工艺水平的外在神采,无形的是指其内在的文化韵味,既有宫廷文化,又具民俗文化特性。其中宫廷艺术风格的形成,总的发展趋势可以说发轫于辽金,奠基于元,成就于明,兴盛于清,延缓于民国,发展于新中国。
[size=0.8em]5 仿故宫金丝楠镶嵌黄杨多宝格。
[size=0.8em]6 素丝座。材料红酸枝。上面是成品,下面是半成品。属配套产品。
[size=0.8em]7 王兆琪在示范铲活(修光)。 元朝时,北京的木器制作业开始发达。官营手工业将木器制作分为大木局、小木局,还有专做器物的雕木局等。明代又专设御用监,清代造办处下设的凿活作、木作、旋作等都与木雕相关。乾隆年间,将苏、广一带的木雕巧匠充实到皇家造办处,形成了独具宫廷风格的木雕艺术流派。清代在崇文门外东晓市附近,有个叫“北拐弯”的地方,周围几条胡同里有大大小小三十多家木作坊,集中了大批木匠师傅,有些还是应召进宫干过木雕的能工巧匠。因鲁班被称为木匠的鼻祖,所以这个地方后来改称鲁班馆。 随着明清两代北京的小器作行业蓬勃兴盛,各种材质、不同技法的工艺雕刻纷纷登场。其中的硬木小器,是指用紫檀、黄花梨、红木、鸡翅木、桦木、楠木等木材制作的文房用具和陈设艺术品,器形多样,雕饰精美。清代硬木小器中还有镶嵌犀角、象牙、螺钿为装饰的,统称为“百宝嵌”,也是料实工精,华美异常。 辛亥革命以后,这个行业渐趋萧条。20世纪30年代前后,正是中国古建发展的重要时期,配合着学者们的科学研究,北京的小器作匠人巧夺天工,制作了一批按比例缩小的古建筑模型,梁架榫卯,纤毫无差,这大概算是最后一次大制作了。40年代,除了少数的匠人为玉器、景泰蓝、雕漆、烧瓷等行业配制各种座、架、几、台,以及首饰盒、多宝格外,作为一个独立行业,北京的小器作就基本上式微了。 新中国成立后,对工艺木雕的需求量增加。双合成等北京比较有名的小器作相继组织起来,在崇文区白桥地区成立了文仪社、宫灯社等木雕生产合作社。1956年,由这些合作社组建成了北京市工艺木刻厂。这个厂子里,就有专门做小器作的工匠,王兆琪就是其中的一位。改革开放后,原企业改制为今天的北京市工艺木刻厂有限责任公司。
[size=0.8em]1 西洋风格的木座。
[size=0.8em]2 提盒。用于盛放实物或是文具。
[size=0.8em]3 嵌银丝三台座。做工较为复杂的木座,座上承托一般是贵重器物。 摘自:木雕小器作非遗大手艺文\刘东梅 图\刘东梅 王兆琪 曹海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