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圈椅的起源与发展周季纯,吴 燕* (南京林业大学家居与工业设计学院,南京210037) 摘 要:圈椅造型典雅,结构科学,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家具之一。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搭脑与扶手以曲线形浑然连成一体,供使用者背部、臂膀倚靠。本研究以时间为主线,社会发展为依托,详述了圈椅关于起源、成熟、发展至演变这4个阶段。圈椅于唐代定型,是月牙凳与凭几的结合;在宋代成熟,整体朴素自然,秀丽雅致;在明清得到高度发展,享誉世界的明式圈椅便在此时期诞生,在探究其传统文化的同时折射出部分中国传统家具发展的历史缩影。此外,圈椅独特的设计理念给予国内外现代设计师极大的启示与无限的灵感,通过研究其造型神韵、结构部件、美学精神,并赋予更多的现代气息,从而延伸出一系列新颖的家具设计,使得传统圈椅有了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圈椅;月牙凳;中国传统家具;家具设计 [size=1em]将目光聚焦到中国传统家具,圈椅的搭脑与扶手以曲线形相连,从高到低顺势而下,颇具圆婉柔和之感。无论从造型风格、结构特点还是文化内涵等方面,圈椅都值得细细推敲与研究。 1 圈椅的形成[size=1em]圈椅是唐代月牙凳的发展,是月牙凳与凭几的融合。因此,研究圈椅的形成过程应追根溯源到对月牙凳与凭几的历史、文化和形成的了解。 1.1 月牙凳[size=1em]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充满民族斗争与融合的时期,经过了三国鼎立和五胡十六国的连年战争,社会动荡不安,百姓苦不堪言。这时,从东汉初年传入中国的佛教开始耀眼,因为佛学教人忍耐,有“因果说”和“生死轮回说”,让百姓有了今生不幸福,来世再享福的“寄望”,逐渐成为了人们的精神信仰与寄托。与此同时,垂足坐最早也表现于佛教艺术之中,如敦煌壁画上,菩萨是垂足而坐的。伴随着佛教的兴盛、民族的交融,椅、凳、墩等高型坐具被输入,席地而坐不再是唯一的坐式,垂足而坐开始慢慢为人们所接受[1]。 [size=1em]到了唐代,雄厚的国势与开明的政策,垂足而坐更是逐渐替代先前的席地而坐,营造出一个高低型家具并存的氛围。其中,月牙凳是唐代特有的高型坐具,也是该时期家具的代表,是佛教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之所以说月牙凳源自于以上两种文化的结合是因为早在战国时期,我国流行一种竹子编制的熏笼,是为熏香衣被而设计的日常用具,其形制与捕鱼的竹器筌,拦兔的竹器蹄相似。随着佛教文化的渗透,熏笼开始与佛祖所坐的圆墩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名为“筌蹄”或“筌台”的坐具。这种形制的坐具到了唐代开始流行于宫中,上覆秀帕一方故又被称为绣墩,并在唐中后期有了突破性的飞跃构思,逐步形成了源于却又脱离了坐墩模式的月牙凳[2]。由于至今尚未发现唐代月牙凳的实物,对其研究大多通过古代的一些绘画著作:如唐朝周昉的《挥扇仕女图》、佚名的《唐人宫乐图》等画作中都可以看到月牙凳的使用(见图1)。不难发现,月牙凳具有典型的唐代风格:月牙座面、高高的束腰、凳腿雕花,并以大漆彩绘出花卉图案,曲腿之间坠有彩穗,座面上附以带流苏的锦帕或软垫,形式华丽典雅,颇具博大华贵的大唐国风[3]。
[size=0.8em]图1 从左往右依次为《挥扇仕女图》局部,《唐人宫乐图》局部
Fig.1 From left to right,it isthepart of“Painting of Beautieswith Fan in Hand”,and the part of“Painting of the Court Played Music in the Tang Dynasty”
1.2 凭几[size=1em]凭几历史久远,《周礼·春官·司几筵》中:“王与族人燕,年稚者为之设筵而已,老者加之以几。”可见亲友相聚,几便是为长者、尊者所设的凭倚之具。战国时期的几面比较窄小,但具备一定的高度;到了秦、汉、三国时期,几面加宽,高度降低,既能置物又可凭倚,且多为两足;而在魏晋时期几的形制发生了变化,几面呈半圆形,形体较窄,下有三足,高度与坐时身体侧靠相适应,称为三足隐几(见图2)。到了隋唐,隐几也被称为“养和”。唐代文学家陆龟蒙《乌龙养和》一诗,其中两句为:“养和名字好,偏寄道情深。倚肩沧海望,钩膝白云吟。”从“倚肩”可以看出“养和”可以用于靠背,为凭几慢慢演变为圈椅的弧形靠背奠定了基础[4]。
[size=0.8em]图2 三足隐几
Fig.2 Three⁃legged stool
1.3 定型[size=1em]椅、凳、墩等高型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被传入我国。到了隋唐,人们开始结合本土文化不断改良坐具设计。与此同时,伴随着垂足而坐方式的普及,凭几类家具的高度已不再适应百姓的日常起居,而为了继续发挥以往凭几用来倚靠的作用[5],便将凭几和凳子结合在一起:当凭几与月牙凳结合后,弧形围合形貌的圈椅便产生了,这是一种全新形制的椅子,因此可知圈椅是在唐代定型的。 [size=1em]唐代周昉《挥扇仕女图》(见图3)中描绘的圈椅造型,无论是从腿足形貌还是彩穗装饰,都不难看出是月牙凳与三足隐几的结合。此时的圈椅初具雏形(座面较后世圈椅显得低矮):承袭唐代风格,造型浑圆丰满,装饰清新华丽,椅腿雕刻、彩绘、坠饰与月牙凳如出一辙,符合唐代的文化与审美[6-8]。
[size=0.8em]图3 《挥扇仕女图》局部
Fig.3 The part of“Painting of Beauties with Fan in Hand”
2 圈椅的成熟[size=1em]隋唐时期,高型坐具多为上层社会或佛家僧侣所使用。到了宋代,由于垂足而坐已完全代替了席地而坐,因而高型坐具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迎来了大发展时期。其中,在唐代基本定型的圈椅,其形制在宋代发展成熟[9]。 [size=1em]宋代圈椅延续了唐代圈椅的部分特性,同时又融入了宋代以简为美的审美观[10]。如宋朝画家李公麟创作的一幅墨笔画《宋李公麟会昌九老图》(见图4),其中圈椅的搭脑与扶手连成一条自然流畅的曲线,椅子整体朴素自然,不作大面积的雕刻,只是椅背作局部装饰,简约雅致;椅座为方形,与椅圈结合呈天圆地方的构造。再如南宋牟益的《捣衣图》(见图4),其中一个场景是一位主妇端坐在椅上,看着其他仕女劳动,而这把椅子便是圈椅。
[size=0.8em]图4 从左往右依次为《宋李公麟会昌九老图》局部,《捣衣图》局部
Fig.4 From left to right,it isthepart of“Painting of Nine Old People Gathering”,and the part of“Painting of Washing Clothes”
[size=1em]搭脑与扶手相连顺势缓行而下,比较有特色的地方是圈椅靠背由一组平行排列的木棒组成,椅腿处呈壶门结构。通过古画的描绘可见宋代圈椅形制多样,结构造型不断趋于成熟,同时为明代圈椅达到设计的巅峰奠定了基础。 3 圈椅的发展[size=1em]明朝政治逐步稳定,经济也日渐繁荣,这些因素促使家具快速发展。中国的传统家具圈椅就在此时达到设计的鼎盛时期,与此同时,明代推崇先人的朴素之风,其中圈椅的设计便源自宋代圏椅。 3.1 用材讲究,结构科学[size=1em]明朝重视对外贸易,海禁开放后,从盛产木材的南洋进口了大量质地坚硬、强度高、纹理优美的优质木材,如花梨、紫檀、乌木、鸡翅木和楠木等。这些木材基于优良的特性用少量的料便可以制作家具上的榫卯且结构精密[11]。因此,圈椅的构造多为榫卯组成,极少用鱼胶或钉,科学合理的榫卯结构使得家具流传至今仍很坚固[12]。 3.2 造型典雅,比例适宜[size=1em]明代圈椅造型典雅,比例适宜。自然流畅的椅圈在扶手端头处向外侧微张,形成“外张内敛”的守势,符合中国传统的士大夫精神;同时椅圈的圆弧半径是端部弯头半径的两倍。圈椅椅腿略向外侧倾斜,上窄下宽,底端宽度等于座面宽度;当座面的中心与椅腿的两底端相连时,可以构成具有稳定感的等边三角形[13],展现出古代匠人在家具与几何之间构建自然和谐桥梁。 3.3 局部装饰,坐感舒适[size=1em]圈椅整体简练优雅,不施过多装饰,通常采用石、玉、竹、螺钿嵌或小面积雕刻于靠背、扶手顶端等适当位置,展现了明代文人朴素、雅致的审美观念[14-15]。圈椅的椅背呈“S”型,并与座面呈一定倾角,扶手可供人整个臂膀倚靠,坐感舒适。 [size=1em]明式圈椅优点众多,因此也成为了中国传统家具的典型代表。到了清代,统治者开始追求华丽富贵之风,家具化简为繁,体量增大,圈椅的线条渐渐趋于生硬,靠背也多垂直于座面,雕刻面积加大且厚重繁缛(见图5),一定程度上是明式圈椅风格的倒退。
[size=0.8em]图5 左为明式圈椅,右为清式圈椅
Fig.5 Ming and Qing style round⁃backed armchair
4 圈椅的演变[size=1em]在古代圈椅的基础上,研究其造型神韵,赋予更多的现代气息,从而延伸出一系列新的家具设计,使得传统圈椅有了创新与发展。 4.1 中国椅[size=1em]丹麦设计师汉斯瓦格纳受到中国圈椅的启发,设计的这张“中国椅”(见图6),巧妙地保留了弧线椅圈、S型椅背、直线椅腿以及座屉微微凸起的棱角,同时去除了雕镂,加入了皮质坐垫,将北欧特有的人本主义融入其中,整体简练大方、中西合璧。 4.2 圆凳[size=1em]中国台湾新生代设计师吴孝儒设计的一款圆凳于米兰设计展一经展出便广受称赞(见图6)。这款圈凳,从材质到线条设计都具有独特的创意性,将圈椅的传统文化与当代的速食文化相结合,让人仿佛有着置身于大排档观看古装剧的感觉[16]。 4.3 云龙椅[size=1em]中国家具设计先锋派人物温浩也对传统圈椅进行当代化设计,在经典中创造经典,打造了一款多材质的云龙椅(见图6),其网状的椅背、弧形的基座具有独特艺术效果,这款椅子也成为了中国当代家具设计作品中最具艺术风骨的代表。
[size=0.8em]图6 依次为“中国椅”,圆凳,云龙椅
Fig.6“The China Chair”,Round Bench,and Cloud Dragon Chair
5 结语[size=1em]本研究以时间为主线、社会发展为依托介绍了圈椅的起源、成熟、发展及其演变。圈椅折射出部分中国传统家具发展的历史缩影。圈椅所蕴含的丰厚历史文化值得不断地去研究与探讨,同时其承载的美学精神与结构造型在今后仍会对国内外家具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size=1em]参考文献: [size=1em][1]李雨红,于伸.中外家具发展史[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0. [size=1em][2]胡蝶.探究唐代家具之月牙凳[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6,22(7):16-17. [size=1em][3]陶鑫,徐伟.月牙凳的形制与文化价值研究[J].家具,2018,39(4):47-50. [size=1em][4]刘敏.试论古代圈椅弧形围合造型的来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19(8):52-53. [size=1em][5]张心沁.敦煌壁画中的椅子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4. [size=1em][6]苏珂,穆亚平.浅析中国圈椅的演变历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21(4):176-179. [size=1em][7]王晓棠,吴智慧.绣墩的演变和形制及其古代女性的关系[J].家具,2018,39(3):45-47,56. [size=1em][8]李慧敏,汪菲,袁玉洁,等.中韩宫廷家具对比研究[J].家具,2017,38(1):63-69. [size=1em][9]徐颖异,吴智慧.由《燕几图》探寻宋代燕几家具文化[J].家具,2018,39(3):38-40,44. [size=1em][10]张彬渊,田霖霞.一种新形制的宋代圈椅:山西晋城东岳大帝坐具[J].家具,2015(4):82-84. [size=1em][11]高婧淑,李干.明清家具中力与美的结合探析[J].家具,2017,38(3):72-75. [size=1em][12]陈于书.家具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 [size=1em][13]李雨红,于伸.中外家具发展史[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0:36-37. [size=1em][14]王晓棠,吴智慧.明代文人对明式家具的影响[J].家具,2018,39(2):79-81. [size=1em][15]方晓阳,徐伟,詹先旭,等.基于传统育儿民俗的家具研究[J].家具,2018,39(5):26-30. [size=1em][16]设计巨蛋.吴孝儒:台湾新生代设计力量[OL].深圳家具新闻,2017.
[size=1.8em]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ound⁃Backed Armchair [size=1em]ZHOUJichun,WUYan* [size=1em](Collegeof Furnishingsand Industrial Design,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njing210037,China) [size=1em]Abstract:The round⁃backed armchair with elegant shape and scientific structureis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traditional furniture in China.Itsmost strikingfeature isthat thetop rail and thearmrest arecon⁃nected in a curved shape for the users to lean their back and arms.With time as the main lin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s the basis,the four stages of the origin,maturity,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round⁃backed armchair are elaborated.The round⁃backed armchair was shaped in the Tang Dynasty,which i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crescent stool and the three⁃legged stool;it matured in the Song Dynasty,and the whole was simple,natural and elegant;it was highly developed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the world⁃famous Ming⁃style round⁃backed armchair was born in this period.While explor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round⁃backed armchair,the article also reflects the historical epitom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me traditional Chinese furniture.Besides,the unique design concept of the round⁃backed armchair gives great inspiration to modern designers at home and abroad.Its styling charm,structural components,aesthetic spirit are investigated continually,and endowed with more modern atmosphere,thus extending a series of new furniture design,which realizes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round⁃backed armchair. [size=1em]Key words:round⁃backed armchair;the crescent stool;Chinese traditional furniture;furniture design
[size=1em]中图分类号:TS664 [size=1em]文献标识码:A [size=1em]文章编号:1000-4629(2019)02-0062-04 [size=1em]基金项目: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C01117);2018年度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01810298147H)。 [size=1em]作者简介:周季纯(1996-),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家具设计与工程。E⁃mail:2022181758@qq.com。 [size=1em]通信作者:吴燕(1979-),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家具设计与工程。E⁃mail:wuyan@njfu.edu.cn。 [size=1em]引文格式:周季纯,吴燕.圈椅的起源与发展[J].家具,2019,40(2):62-65.
|